您的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教学反思>《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9 16:57:33
  • 相关推荐
[通用]《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

  本节课比较满意,基本上体现了我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运用情况,体现了我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要总结的地方很多,总体说来,展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基本模式以及它的特点所在。具言之:

  1.由于在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2.体现了精讲多练,直接表现在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而且读书有目的,有互学,有交流,有合作。

  3.由于这一模式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比较合理,“自学提示”的恰到好处,这就很好地位学生的“先学”奠定了好的基础,也为“后教”铺平了道路,这样课堂上也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在突破“鱼是先游到纸上”还是“先游到心里”这个教学难点的时候比较顺利的。

  4.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不足的是考虑到是第一课时,故此,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挖掘得还不够深,在备课的时候许多细节的地方考虑不够,有一种为了读而读的感觉。比如“忘我”这个重点词语,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追问学生:“那他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只记得什么呢?……你把自己当做这个青年,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下这个青年忘我的境界。”这样引导一下,学生会读得更好,也会在课堂中掀起一个情感体验的高潮。

  另外,不足之处是板书。如果能把“鱼游到了纸上”“先游到了心里”和“忘我”结合起来,以一层一层上楼梯的方式呈现,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的因果关系会更清晰,回顾整篇课文的线索是青年爱鱼到忘我境界,鱼先游到心上,再游到纸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2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丝不苟 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 嬉戏 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 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 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 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以退为进”的鼓励。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3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一、紧扣课题,质疑激趣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有什么想说的?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抓重点词句,人物品质。

  教学中,抓住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三、回扣课题,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是一个一丝不苟、勤奋好学、做事专注(忘我)的人之后,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来解决“鱼游到了”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因为青年“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金鱼的特点和样子已经记在他的心里,也就是“金鱼游到了心里”;因为心中有了金鱼的形象,所以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就像“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是原因,“鱼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4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也是我的座右铭。我虽很难做到,却在努力靠近它。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曾先后设计了3条线:第一次试教:抓课题“鱼游到了纸上”为主线;第二次试教:抓青年的特别为主线;第三次试教:抓课文的 7处带“游”字的句子为主线,最后我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精心找准了进入文本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线,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的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也都要有这种敢于自省、自察的勇气,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感叹于自己的卑微,感叹于自己的渺小,然而,卑微不能成为我鼓足不前得理由,渺小不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将在卑微与渺小中努力做到不卑微、不渺。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5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这一节的教学比较成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中,故意把课题错写成“鱼画到纸上”,由此产生疑问,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鱼“游到纸上”,“游到心里”的原因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4、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5、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本节课孩子学习兴趣很浓,回答也很积极但细节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准确丰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进行朗读方面还未很好地体现出人物的情感。还需激励学生在思考上逐层深入。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节课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多,感受也很多。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因为只有不断自省,才能常新。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6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促进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接下来,我就结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从“研读教材”、“抓准四个着力点”、“落实一个统一”,“贯穿一个对话”四方面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研读教材,把握重点,力求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目标明确

  准确生动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在文本解读时,我主要从普通读者、学生收获、教师教学三方面潜心研读教材。

  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赏读课文,随着作者对文中主人公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的聋哑青年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同时还感悟到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细致入微、耐人寻味。

  第二步,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部分,这些内核往往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我抓的是题眼“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课堂上就将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当然这一课特殊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止一处,还可以抓“举止特别”“忘我的境界”“融为一体”,这些点,都能够引出本文的重点词句,但不管抓哪一个,目的就是提炼教材精华,使教学内容更简约。

  根据学段要求、学情以及本文的特点,确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3、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就今天四三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以?夏勘昊本达成了?

  二、抓住四个着力点,实现发展性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经选训练点,在训练中得到发展: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进行语文字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受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样的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蕴含的东西。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7

  《鱼游到了纸上》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一节课下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8

  五月六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我顺利完成了组内研讨课的任务,感觉压在肩上的担子终于放下了。我执教的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去西湖玉泉看到一位聋哑青年专注看鱼,画鱼的情景,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教学本文的重点是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感受青年的“忘我”精神。

  文中写青年举止特别,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表现在“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注意前后联系,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得栩栩如生。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结合学过的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这节课还是比较满意的。自始至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把言语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用语言文字本身去感染学生,展开想象,反复诵读,让孩子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染和滋生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整堂课上存在的小问题还是很多,比方个别学生朗读后没有很好地加以评价,课堂上人文的感悟熏陶与工具的扎实训练的有机融合做得不是很自然很到位,以后应好好改进。本次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的是一份丰厚的收获,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明天更精彩!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9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0

  《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人物描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

  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青年的.外貌、观鱼、画鱼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再依据这些文字,在空白处作一定的批注,写下一些自己的点滴体会,并谈谈自己通过朗读体会到的人物形象。最后谈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探讨、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在学文,美读之后,我还引导了学生积累运用文章写作方法,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读写、读思结合。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白处,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读题。

  2、存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提出的疑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⑴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朗读,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这段话里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⑶ 再次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到了什么?

  3、引导写话。

  4、指名交流。

  5、小结过渡。

  四、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自由读读第3~4自然段,体会“特别”。

  2、品读: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从这句话里,你感觉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其他人来到这美丽的玉泉是怎样看鱼的呢?

  ⑷ 你觉得青年真的是呆呆地、静静地,而且是不说一句话吗?再读。

  3、出示: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忘我”。

  五、小结设疑

  1、小结。

  2、设疑。

  3、书写生字。(机动)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2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平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习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4

  本人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先从课题入手,引出小女孩儿的称赞,进而引入聋哑青年画鱼的细致生动、围观众人的赞誉不绝,随后引出聋哑青年的绘画作品之所以如此逼真,皆因他长时间、全神贯注地观鱼,正所谓:胸有成“鱼”,学生由此真正明白聋哑青年所说的“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的真正意味。

  整堂课本人认为较为流畅,但也出现了两处延误时间的.环节:

  一、一名学生板书“胸有成‘鱼’”这个词语时,该学生解释得很好,但有一笔偏误,随后又由两名学生先后进行更改,方更正。由此也反映出学生确有些紧张。本人若选择一名较仔细的学生进行更改,课堂环节定能紧凑。

  二、学生们表达对聋哑青年的敬佩时,一名学生已经说出“自强不息”这个词语时,此表达已很精确。本人希图丰富学生语汇,提出“身残志坚”这个词语,学生未接触过此词,有些不知所谓,以致师生互动缺乏了默契。本人若就“自强不息”作结,师生互动则较为完满。

  本人在课堂最后安排学生小练笔的环节,希图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的感悟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树立做事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正确态度。但由于前面授课中两个环节有些耽误时间,以致部分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之时并未完稿。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借鉴了张小琛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了两个大问题进行整个教学。

  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鱼游到纸上”,因此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质疑标题“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果然很多孩子提问: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第一课时的核心问题已经出来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并试着结合问题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由于这也是一篇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较顺利。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而且他们还读懂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赞美盲青年画技高超,把鱼画的非常逼真(这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拓展了两个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随即引出第二个问题“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至此,第一课时结束。本来我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二课时再提这个问题,由于第一课时进行的比较顺利,因此这个问题得以在课堂结尾提出。

  ps:由于,在测验中检测到我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很难完整的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因此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次读课文(指名读)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环节。考虑到照顾全体学生,我将解释词语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直接解释词语即说出你在工具书上查到的解释;二为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在本课中的意思。由于已经布置了学生查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所以第一部分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部分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手回答。

  第二课时主要以学生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学交流后,他们很顺利的找到文章的重点句子且说了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以朗读升华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回顾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让盲青年深刻的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学习语言神态描写,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上的是比较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果然很精炼!通过这节课的授课,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