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虞美人诗词
虞美人诗词
更新时间:2024-06-17 09:43:31
  • 相关推荐
虞美人诗词精华15篇

虞美人诗词1

  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此词可与白居易诗《琵琶行》并读,两者虽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与沦落商女的情节模式极为相似。

  虞美人

  刘过

  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

  料彼此、魂消肠断。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

  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

  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

  但托意焦琴纨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

  鉴赏:

  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虞美人》与一老娼。

  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壬子为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三十九岁。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四明)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使他们的心接近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赠。

  老去三句,起笔斩绝,将一种黯然的心境,劈头点出,直贯篇末。卓文君慧眼识英才,与司马相如结成美眷,本是文坛的佳话。现在却用来与形容他们的穷途邂逅,除了某种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还是自嘲和悲凉吧。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与酸辛呵。说似犹说与,即与说。同她说到今天的落魄,怎样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闷呢?文士失职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尽现。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虚间实,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忆。

  刘过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已快七年,这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一事无成。临安都城,留在他记忆里的不过是一身尘垢和在衣袂上的残红而已。香红尚软,借指当年倚红偎翠、秦楼楚馆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艳。可是一经京尘的铺垫,就变得凄艳入骨。句中连用曾、 空、尚三个虚字转折提顿,笔势峭折而意有余悲了。刘过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种名士无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迹青楼,是为了排解和麻痹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痛苦,在红巾翠袖的抚慰中得到些许人生的温暖。

  其实,他何曾有过真正的欢悦呢?彼此句小作馆结,如今一个是应举无成的青衫士子,一个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和失意者。此时相对,怎能不令人肠断魂消?一枕四句实情实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内是摇曳的如豆青灯。两个苦命人就这样在一起相濡以沫!

  过片四句紧承前结的词意,将初见时的居处情态用琐笔描出。楼低不放珠帘卷(不放,不让之意),珠帘不卷,恐人窥视也。一个低字见出楼居之寒伧来。晚妆,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对于以色事人的商女来说,更要以此邀宠。可是词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泪痕满面,这不是在风月场中的卖笑,而是在同病相怜时倾诉破碎的心声。人道三句,层层笔势曲折,层层推进。人们说饮酒可以浇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浅四字重逾千斤,让人深味那不尽的哀愁。那么,怎么办呢?但托意焦琴纨扇,就是作者为自己所开列的解脱之方。他试图从历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寻取慰藉和超脱。 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毁弃。《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为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 纨扇,指恩爱之易断绝。班婕妤被谮,退处长信宫,赋诗以自诉哀衷。中有新裂齐纨素、裁成合欢扇、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自比,生动贴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莫鼓二句从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谪宦九江的青衫司马与沦为商妇的长安故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相遇。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鸣,唤起温柔的怜悯来。

  刘过此时的处境与白相似,这样用典真如天造地设,精当无比。歇拍两句云万叠,寸心远,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异响。这是借万叠之云山,抒寸心之积郁,一种将身许国的壮怀远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会,意象深远,是非常精彩的结笔。真正的志士永远不会屈从于冷酷的现实,他在温柔中得到片刻的抚慰后,将继续奋发前行,去实现他澄清四海、匡复天下的理想。

虞美人诗词2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原文】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①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参看《蝶恋花·答李淑一》〔骄杨〕注一九二○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

  ②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色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离人的眼睛吗?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色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尽”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这是多么令人伤痛和无奈啊!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斜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所俱有的。读者至此,其不同样“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吗?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虞美人诗词3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洄,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赏析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词作鉴赏此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人用细腻的笔墨,精心刻绘出完整的形象来作比喻。词的上片写仙桃,下片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首句化用晚唐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句,只是把“种”改为“栽”,并稍易语序。再言“不是凡花数”,以赞美花的仙品,说它象天上和露栽种的碧桃,不是凡花俗卉一般。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约束也约束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结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只怕”二字一转,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这种转折变化中,造成一种情绪上的迭宕起落,收到了百转千回、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诗词4

  【原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虞美人诗词5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通:阑)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诗词6

  古诗原文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翻译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解释

  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阑:残,尽,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虞美人诗词7

  古诗原文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

  译文翻译

  美人的腰很细,脖子白而长,肌肤白嫩有光泽,鬓发重叠,十分厚密。她的眉毛像弯月,眼睛像明星,笑起来略带愁意。晚上精心妆扮以后,就连春天也比不上她那如柳枝般妖娆、如桃花般艳丽的美貌。

  美人在竹席上躺着,水纹映在青纱帐上,她的眼神也好似笼罩上了一层薄雾。她像一枝芙蓉花那样醉卧在竹席上,如此美好的'夜晚却不能和心上人一起度过,她的脸上显得充满了恨意和忧愁。

  注释解释

  楚腰:泛指女子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蛴领:领项白而颀长。蛴,蝤蛴,木中的蝎虫,体白而长,以比喻女子颈项。见和疑《采桑子》注。

  团香玉:形容肌肤白嫩而有光泽。

  鬓叠:鬓发重叠,言其厚密。

  月蛾星眼:如弯月之眉,如明星之眼。

  笑微嚬:笑而略带愁意。嚬,通“颦”,皱眉头。

  柳妖桃艳:如柳枝妖娆,如桃花艳丽。

  不胜:比不上。

  簟(diàn):竹席。

  秋波:指女子的眼神。

  良宵:美好的夜晚。

  忡忡(chōng chōng):忧愁的样子。《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虞美人诗词8

  【年代】:

  【作者】:晏几道——《虞美人》

  【内容】: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作者】:

  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怨别之作,词中刻画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态,颇有特色,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读者深入一步体会全词,可能会感受到这首词不仅是写“闺怨”而已,似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虞美人诗词9

  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潇潇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译文】

  东风轻轻地吹拂,云儿缕缕随风飘过。萧萧春雨时紧时缓不停歇。茫茫水边的小楼阁,新归的燕子忙筑窝。口衔香泥穿烟雨,落花粘身频飞过。

  小径上落满了海棠花,缤纷斑斓花香四发。绿肥红瘦人愁煞。更哪堪,黄昏时节,庭院里柳树落啼鸦。还记得吗,朗月如辉的月光下,那人带着素洁的月色,轻轻地摘下如雪的梨花。

  【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荡飏(yáng):飘扬,飘荡。

  3.缕(lǚ):一条一条地。

  4.萧(xiāo)萧雨:形容雨声萧萧。

  5.水边二句:谓新归双燕衔泥筑巢。台榭(xiè),建筑在高台上临水的四面敞开的楼阁。

  6.糁(sǎn):掺和。

  7.香绣:这里指海棠花瓣。

  8.成春瘦:花落则春光减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

  9.柳啼鸦:归鸦啼于柳上。

  10.那人:指所思女子。

  11.和月句:极言人与境界之实。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

  【创作背景】

  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统治者不思举兵北伐,只是以向金人卑躬屈膝来换取一时的安宁。陈亮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多次上书宋孝宗,陈述复国方略,却从未被采纳。长期的`乡居生活并没有让他的志向发生改变,磊落不平之气多次借由诗词抒发出来。在陈亮眼里,春光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没有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说“风”、“雨”。东风轻拂着大地,几缕淡淡的云彩在天空飘荡。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意。燕子才刚刚归来,还未来得及观赏芳菲春色,满树花朵却已经凋零,如此景象,词人不由产生满腔感慨、满腹愁绪。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飏”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词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开始描写凋零的海棠。“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在此词人虽然只取了海棠一种花来进行描写,但是读者从中仿佛还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红一地。当所有春花凋零并被泥土掩埋,也就没有什么春色可言。用“春瘦”来形容春色渐失十分形象传神,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万花凋零的满腹愁绪中逐渐消瘦,逐渐疲惫不堪。结尾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开始出现人的形象,画面也顿时变得更加丰富。

  全词无一字说愁,却处处都透着愁绪。春天本是百花竞放、喧闹芳菲的季节,可是经历一场风雨后,凋零的花朵,衔泥的春燕,对月啼叫的乌鸦却让人顿感凄凉。花开花落虽是自然之理,却引发了敏感词人心中的无限愁绪,凄凉的其实不只是春色,也是词人因年华渐逝、壮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词中的抑郁哀婉之气令读者读之不禁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动容。

  【作者简介】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虞美人诗词10

  (一)

  西窗落月茫茫冗,帘卷凝眸中。红尘有客长亭风,好是逍遥天外意星穹。

  时光沦陷凉秋捧,生命不随纵。青春散罢淡从容,只愿沉香幽梦去无踪。

  (二)

  云烟难舍天涯往,谈笑韶华向。楼台旧梦乱心窗,多少凤凰琴曲已融江。

  一支巧笔寒灯港,无语吟香桨。惊鸿寥醉晓风央,莫问如花如水负仓皇。

  (三)

  芳华春夏秋冬驶,浓淡尘中识。回眸一路为生音,只是几回魂梦婉寻琴。

  莲花又起千般逦,情景其芬积。相缘岁月以悠心,乍向雨临灵动漫窗侵。

  (四)

  几番歌意有心旅,月夜长空孺。回眸一世雨烟殊,漫道楼台睁度那如初。

  芳思念想阑珊楚,错把风吹鼓。谢红满地遍零虚,苍白流苏斑驳淡尘荼。

  (五)

  心情一段诗笺乃,只是徘徊态。沧桑宁静浪千腮,醉想风花如境月红莱。

  梧桐摇影清风在,满院轻盈摆。纤光水泊伴思怀,见罢百花相悸淡容苔。

  (六)

  午茶充溢萦萦困,夏里飘风问。花儿一季复苏春,却喜雨来滋润绿如氤。

  窗纱撩起心沙汛,疯长穿行引。徘徊远近感沧真,怎禁醒时柔软睡朦尘。

  (七 )

  春华秋实花开甸,承诺随风旋。因花一笑阅颜弦,风雨青天催客渡阑珊。

  长空若舞红尘恋,不是光阴眼。暗香涌动起涟漪,飘渺已寻心上柳梢轩。

  (八)

  桃花一树安然夭,灼灼其华藐。绯红半壁万千韶,正是嫣然无限约琴箫。

  江山落日如期老,佛度尘缘召。重楼烟锁感潇潇,道是梦回初见默悲了。

  (九)

  星辉一片盈盈和,那是悠长个。天涯染透携星婆,漫道山川之间横穿波。

  静思夜色缘来作,清月闲窗坐。万千如水恰如梭,那是穹天诗里唱心歌。

  (十)

  原来日子悠长耍,随手三两下。如织似起一网花,行走如同天穹陌边涯。

  门前没有山川画,记忆杯新话。万千不老和风茶,任凭白天迎面夜掬裟。

  (十一)

  秋风过夏尘香并,一季潸然醒。芳菲交接雨疏兴,更有景耕而至长相情。

  空灵心会知时命,感慨阴晴迎。曾经几何已霖零,总是叶知萧瑟该来馨。

  (十二)

  红尘多梦谁能同,心在相思蔻。几多路口寸肠悠,风雨无情轻唤眼帘柔。

  怅然模样痴情昼,影烛摇红宿。心窗绵帐月光囚,且留一丝幽浪世生游。

  (十三)

  落英又起秋知枕,千意怜香荏。轻风柔醉理倾心,只叹青衫浮影自扶琴。

  痴人说梦阁楼谶,思量无常谂。佳人梧下顾相吟,纵有万般玲珑也难寻。

  (十四)

  无风自落尘香泛,清气心间陷。窗前如水一如潭,就让蘸行安进美时潜。

  山高水长途经坎,景色依然梵。随心去向梦之蓝,终是惟愿演绎岁月尖。

虞美人诗词11

  古诗原文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译文翻译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解释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长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当时苏轼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诗文赏析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诗词12

  [宋]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注释:

  【1】初:刚分别时。

  【2】长:同常。

  【3】罗衣著破:著,穿。

  【4】闲泪:闲愁之泪。

  作品赏析:

  【注释】:

  此为怀人怨别词。词中以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回旋往复地抒写了词人心中短暂的欢乐和无法摆脱的悲哀,寄托了词人在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词中着意刻画的女子形象,隐然蕴含作者自伤幽独之感。

  词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阑望月、盼人归来之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词的下片抒写女子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痴情等待形成强烈的反差。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

  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

  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虞美人诗词13

  1、虞美人-秋思 李煜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凋零秋叶唯余恨,感喟情难尽。风光不再霎时间,可恼晨昏摧命到霜天。

  人间总被钱财累,为利常无悔。拼来争去闹颜红,堪叹荒坟无语对长空。

  2、虞美人-登高 张炎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重阳佳节群雄聚,兴奋登高处。满山野菊对人开,若此芳香惬意醉心怀。

  诗兴大发难停步,寻韵忘归路。数声鸥鹭叫声催,众友欢情不散看鹰飞。

  3、虞美人-登佛山 冯延巳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西山岭上风光美,火炬人陶醉。流连野菊吐清香,游客慕名来此、自徜徉。

  佛光禅寺山腰矗,信众捐钱筑。一方神圣可探寻,颔首无声祷告、表诚心。

  注;佛山位于河北省永年县焦窑村东一公里,与紫山遥遥相对,因其山势貌似弥勒佛而称佛山。

  佛光禅寺就耸立在笑容可掬的佛祖肩上。

  4、虞美人-饮酒 毛文锡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知音相聚情无限,美酒千杯恋。交流有意品红茶,时光荏苒夕阳斜,不归家。

  填词作赋书房乐,搜韵轻吟嚼。人生一世为留名,瞬间感悟尽情兴、正临屏。

  5、虞美人-秋情 晁补之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凋零秋叶随风落。谭水多浑浊。一行大雁向南飞。阿郎淑女树间依。不分离。

  两只喜鹊交头语。已上枝高处。山中野菊正芬芳。三杯畅饮且闻香。别疯狂。

  6、虞美人-秋思 顾夐 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五平韵

  凋零衰叶恨霜风,落地太匆匆。孤鸣大雁望长空,前程遥远叹无穷,与谁同?

  奔波四海不消停,为利不为名。养家糊口异乡行,打工游子吐心声,有阴晴。

  7、虞美人-秋 顾夐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西山恰遇菊开时,不忍步轻移。两只蝴蝶正频飞,暖阳杲杲照清溪,太痴迷。

  春秋一瞬芳菲去,衰叶随风舞。南归大雁走天涯,长空漫漫觅新家,看云霞。

虞美人诗词14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

  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

  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浓愁",为后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

  据王轾《默记》载:"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虞美人诗词15

  黄包先著风霜劲。独占一年佳景。点点吴盐雪凝。玉脍和齑冷。

  洋园谁识黄金径。一棹洞庭秋兴。香荐兰皋汤鼎。残酒西窗醒。

  《虞美人影·咏香橙》鉴赏

  《虞美人影》,即《桃源忆故人》。“香橙”,常绿乔木,似圆形,越冬成熟。似皮香厚,黄橙色,瓢皮似雪而粗糙,叶似柑叶而较大,瓢液微甘而酸,可作调味品及醒酒之物。

  “黄包”两句,状香橙的形色及点出其成熟之期。言香橙外面裹里一层橙黄色的厚皮,在严冬凛冽的寒风中傲霜啸雪。当早春时节来临之时,它就成了岁首之佳似。它挂在树上时,黄似绿叶相间,显得煞是好看,自成为一景。“点点”两句,述瓢肉。此言当剥去香橙的似皮后,白色的瓢膜色如雪盐,里面的.瓢肉酸甜可口,切细了还可以作菜肴中的调味品。上片切题,介绍了香橙的色香味。

  “洋园”两句,述香橙的产地。此言在一些大花园中,没有人去大量种植这种粗俗的香橙树,但是如似你在秋天乘舟抵达那洞庭东山时,就可以在那里见到满山中结里累累似实的香橙树了。“香荐”两句,写香橙的醒酒功能。言如似用橙肉作主料,还可以熬成芳香的醒酒汤。用它可使宿酒未醒的人解醉清醒。下片言香橙虽为粗物,但却实用。

【虞美人诗词】相关文章:

虞美人诗词06-16

虞美人 诗词赏析07-28

(通用)虞美人诗词06-17

虞美人诗词(优选15篇)06-17

虞美人的作文12-30

虞美人作文03-08

《虞美人》古诗赏析01-28

李煜《虞美人》说课稿12-28

虞美人李煜古诗原文01-21